中小學課程不能“缺斤短兩”
近年來,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。尤其是音樂、美術、書法和科學、勞動技能等課程深受學生的歡迎。但在一些學校,由于客觀因素與人為原因,卻把這些國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門規定的必修科目,稱之為“小科”“副課”而另眼相待,甚至不屑一顧。這種嚴重有悖于素質教育的做法,應引起高度重視。
一些基層學校開設課程時,片面認為這些科目開不開無所謂,并不影響畢業或升初、高中,使這些課程被嚴重地“缺斤短兩”“少胳膊掉腿”,有的為應付檢查即使排上,也有其名無其實。
更甚者,一些地方財政和教育主管部門為節省義務教育階段經費,竟指令轄區學校征訂此類教材時,十幾個人甚至幾十人合訂一套,且美其名曰:循環教材,節約資源。殊不知,這樣看似節省,其實弊大于利,是嚴重的短視行為,給學校教學工作帶來諸多不便。因為大部分學生手中無課本,課前無法預習;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拓展,做起作業來更是左右為難。大大地削弱了學生學習興趣,挫傷了學習積極性。
國家及省教育主管部門之所以把這些課程列為必修課程,這是有科學依據的。它們與語數英等主課,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。這些課程既可以緩解和消除學習語數英課后的疲勞,又能陶冶情操,對提高學習效率,培養創新發展素質有不可小視的作用,特別是對那些有藝術,動手能力或有特長的學生,更是益處不小。
適值新學年、新學期開學之際,提醒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和基層學校,保證教材內容全面性和多樣性,全面、扎實推進素質教育。(束子生)